與中國不同,生活在日本印章是日常辦理事務(wù)必備的,無論事銀行辦理事物還是找工作,甚至填寫各種表格印章都是必須的。在這里簡單的介紹一下印章的一些小知識。一般來說,在印章上只要刻上自己的姓就可以,當(dāng)然也有把姓名全部刻上的,不過要注意的是,有些地方是刻不出來圓形的兩列的章的,因此,有可能刻成縱向三個字的。另外,刻章時,建議大家盡可能使用繁體字。在日本,根據(jù)印章的用途可以分為:一般生活使用的,材質(zhì)不限很多人會選擇原子印章(即萬次章);但是,千萬注意,填寫各種表格申請書時得使用的認印,這類印章多為圓型或者橢圓形大小一般的直徑為9毫米-1.5厘米之間;而在銀行使用的銀行印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較重要的印章,基本上銀行多要求手刻的印章(一般為木、石等材質(zhì),萬次章和橡皮章不可以哦!),大小在1.2-1.5厘米之間。印章的尺寸可參考下圖:
發(fā)布時間:
2017
-
01
-
06
瀏覽次數(shù):178
中國自有印章以來,便有印鈕。印紐不僅僅是裝飾,更是代表著主任身份地位或情緒品味的象征,章鈕可以為印章增添一抹隆重感,還有便于印章時辨別正反,方便懸掛攜帶的作用。章紐的雕刻工藝非常講究。古代的章紐題材豐富,雕刻也會因石頭本身的原形、材質(zhì)、質(zhì)地優(yōu)劣等設(shè)計不同圖案。自從元代開始,使用石料制印后,印紐則成為一種單純的裝飾品,雕紐藝人,名家輩出,刻制印紐也成為中國特有的一門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,在雕刻史上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。青年雕刻藝術(shù)家李逍遙為大家分解一件她的作品——西安綠鰲魚鈕章的制作過程。原料:西安綠石章刻鈕圖案:鰲魚西安綠石,產(chǎn)自陜西商南,色正濃郁,呈半透明或微透明狀。用于石刻時易于奏刀。這種石頭產(chǎn)量較少,已知礦洞產(chǎn)業(yè)已枯竭。原石多是格裂、膏雜,原石能夠取出的三無(無格,無裂,無雜)印章,基本概率不足百分之一。步:審石,背面一塊明顯凹陷,如何處理完整是的難題。幾番假設(shè)幾度推翻后,終題材定為鰲魚。第二步:確定大形,這一步很重要,位置和動態(tài)定了就不能變了。這里開始用到雕刻機,利用各種尺寸的金剛砂磨頭完成。第三步:大的位置定了以后,開始確定犄角位置,頭部比例。第四步:進一步確定五官的位置,動態(tài)也要進行進一步細化調(diào)整。第五步:身體下有設(shè)計成水浪,初步勾勒出水浪的大體形狀。第六步:加深水浪,加深過程中對水浪的形狀進行調(diào)整。第七步:確定鰲魚身體脊骨和毛發(fā)位置第八步:先用各種雕刻刀進行細化和修光,把電機打磨的...
發(fā)布時間:
2017
-
01
-
05
瀏覽次數(shù):185
不同的印章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,結(jié)構(gòu)不同,以致終出來的效果不同。接下來由我東方圖回墨印章/小圖為大家介紹一下光敏印、原子印、滲透印、回墨印的區(qū)別。光敏印章:亦稱電子印,新一代的原子印,不但字跡清晰、耐用耐磨、即蓋即干且不變形、可重復(fù)加印油使用數(shù)萬次,注入特殊性印油可以印金屬、玻璃、塑料等特殊性物品。特別適合制作使用頻繁的回墨印章。原子印章:是一種較早的免印臺回墨印章,又稱萬次印,使用方便、字跡清晰,曾受到各機關(guān)單位窗口使用者的喜受,但其不足之處在于:不能重復(fù)加印油、易變形,制作復(fù)雜。滲透印章:是一種免使用印臺的回墨印章,使用方便、可加印油重復(fù)使用,但其字跡較粗且易磨損,適合于制作一些臨時用的業(yè)務(wù)類章。回墨印章:回墨印章架里放入一個可以添加印油的印臺,使用時比較方便且印臺可隨時更換顏色。回墨印章耗材:印臺、印油。
發(fā)布時間:
2017
-
01
-
02
瀏覽次數(shù):2851
回墨印章,又名翻轉(zhuǎn)印章,是由一個圓筒狀或方狀的ABS工程塑料外殼,和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翻轉(zhuǎn)的印面和可以更換顏色及加注印油的印臺組成。將要印制的文字和圖案刻在一張耐腐蝕的橡膠墊上,再把刻印章面貼在可以翻轉(zhuǎn)的印面平面上就可以了。使用的時候,將印臺推進圓筒內(nèi),將手掌張開,用掌心對著印章的頂部,輕輕用力往下按壓,里面貼有印章膠片便隨著掌力翻轉(zhuǎn)過來,將印面的文字或圖案壓在紙上,這時只要放松手掌壓力,印面又返回重新固定蓋在里面的印臺上。較之于目前市場的原子印和滲透印,回墨印章更經(jīng)久耐用。換上不同的印臺,一枚章便可蓋出不同顏色。印油用完后,只需要更換印臺或添加印油,又可以讓您完成上萬次完美蓋印。印跡快干而清晰,印章字體永不變形。此印內(nèi)儲印泥,印頭藏內(nèi),蓋印時印頭自動吸墨蓋出。回墨印章分為輕型回墨印章和重型回墨印章。回墨印章內(nèi)置印臺,蓋印時只需輕向下按,回墨印章便同時自動完成蘸墨和蓋印兩道工序。較之于原子印和滲透印,回墨印章更經(jīng)久耐用。換上不同的印臺,一枚印章便可蓋出不同的顏色,方便實用。回墨印章有紫、紅、藍、黑、四種顏色可供選擇,字跡清晰、自帶印油、使用方便,易蓋易干,適用于各類部門章,由于章面材料有熱脹冷縮的特性,不適用于銀行印鑒印章。回墨印章的印面一般采用高強度耐腐蝕的橡膠制造,長期使用不易變形。回墨印章配有長方形和圓形及正方形印版和不同尺寸,適合大、小工廠,事業(yè)單位,公司辦公等場合使用。
發(fā)布時間:
2017
-
01
-
01
瀏覽次數(shù):252
印章作為一種與中國書法、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(shù)形式,在我國已經(jīng)有幾千年的篆刻歷史,自古就與社會文化與政治結(jié)下不解之緣。歷代文人墨客、畫師筆匠、商賈官吏,無不以特制的印章留下印記,來表達或證明物之所屬或認可的意愿,象征皇權(quán)的玉璽,更是皇帝驗明正身的寶物,萬萬遺失不得。印章成為漢族傳統(tǒng)文化的代表之一。印章的質(zhì)地古今不同,先秦以及秦漢時期多用銅和玉,也有用金銀的;唐代以后,印章材料增加了象牙、犀角、陶、瓷等;元末及明代以后,多用石材,石材中又以壽山石、青田石、昌化石為。其中,壽山石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"四大印章石"之一,它歷經(jīng)數(shù)千年甚至上萬年的風(fēng)雨洗禮,不聲不響的沉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,不僅是中國石雕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,更代表著中國印章文化的傳承,成為中國傳統(tǒng)藝術(shù)的重要組成部分,被尊稱為中華瑰寶。壽山石,有“石帝”“石后”之稱,齊俱“細、結(jié)、潤、膩、溫、凝”之六德,其石質(zhì)、石色、石形,石紋豐富多彩,晶瑩滋潤,儲藏品種豐富,硬度為摩爾2.5—2.7之間,是上等雕刻彩石,備受篆刻家們的賞識,故有“貴石而賤玉”之說。而壽山石通常可分為"田坑"、"水坑"和"山坑"三大類,其間以“田坑”為稀世珍品,尤以凍石為好,是制作印章的上品。壽山石產(chǎn)自福建省福州市北郊40公里有一個名叫“壽山”的小山村,壽山石礦脈分布在小村四周的群山溪野間。...
發(fā)布時間:
2016
-
12
-
31
瀏覽次數(shù):250